生命有分量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
时间:2020-11-23 15:16 编辑:茌平县社会组织联合会 来源:茌平作家协会 点击: 次
——著名作家刘庆邦印象 心重是什么呢?有人认为心重是心眼儿小,是爱钻牛角尖,是遇到什么事情想不开、放不下,甚至可能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状态。记得我在煤矿上班时,有一次,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车子撞了。从那以后,她只要回家晚了一点,我就会担心,情绪就容易起伏,很久缓不过来,直到她平安到家,我的心才能放下。我觉得心重关乎一个人的敏感,关乎一个人的善良,关乎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。从这些意义上来说,一个人心重,不但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,反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。每个人都不一样,有的人就是心重,有的人就是心轻。心重或是心轻,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就能够表现出来。比如说一个人关门的动作很轻,就算在桌上放一个茶杯,他都会轻轻地,尽量不让它发出声音来。如果关门“咣”的一声,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心轻的人——心重的人动作都是轻的,心轻的人动作都是重的。以此推之,我认为很可能每一个作家都是心重的人,而不是心轻的人。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,这样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。一个心重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,也可以说心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素质。那么,一个人的写作和生命又有什么关系呢? 可以说,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作者的生命之歌,生命之舞,生命之诗。作品是创作者是心灵的外化,或者说是灵魂的形态。有什么样生命的质量,有什么样生命的力量,有什么样生命的分量,他才能写出相应的质量、力量、分量的作品。有人可能会说,生命的质量、力量、分量,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办法?不是的。我们通常说的量化是一种数字化的、物质化的东西,我所说的生命的质量、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,指的是精神上的东西,指的是灵魂上的东西。什么是生命的质量呢?我认为,一个作家生命的质量,指的是一个作家的人格。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质量,至少应该包含五种因素或者五种标准:善良的天性、高贵的心灵、高尚的道德、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。 电影《盲井》剧照。剧本根据刘庆邦小说《神木》改编,电影获53届柏林电影节“银熊奖”从本质上来说,作家的写作是劝善的,是用于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,因为我们的写作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变得更美好,从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精神、人的心灵和灵魂。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,使人性变得更善良。文学作品既然有一个劝善的功能,就要求每个作家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,善良而敏感,因为善良才能发现善良,并且会发现恶。作为一个作家,还要保持心灵的高贵,始终把生命的宝贵看得高于一切,始终尊重生命、爱护生命,始终把生命本身当成目的,这样才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心灵的高贵。因为我们的作品都是从我们的心里出来的,心灵高贵了,写的东西就不会低下,不会流俗。让自己的心灵高贵,说起来简单,但做到并不容易。在当代社会,很多人一把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种手段来利用。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换利益,有的出卖自己的肉体,有的出卖自己的灵魂,这就是把生命当手段,就是没有做到始终把生命当成一个目的,一旦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了手段,就失去了这种心灵的高贵。生命要有质量、人格要高,还要求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。高尚的道德,要求是很多的,现在我们强调重德。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,从道家到儒家,还有佛家等等,从本质上讲,都是崇尚道德的,或者说都是讲究德育的。比如儒家讲究“仁者爱人”,讲究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,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诲。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些教诲,真正做到了“仁者爱人”,真正做到了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,就不失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。 从人性上讲,每个人都有悲悯的情怀,对作家来说更是如此。始终要有同情心,要有恻隐之心,要提前看到生命的尽头,有慈念甚至有悲念。大慈大悲也是一种悲悯,按照我的理解,人往往是先有悲,是大悲大慈。有时候,一个人经历了大悲后他才会产生大慈。很多大诗人、大作家,都有着悲悯的情怀,或者说慈悲的情怀。因为他们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尽头,有着强烈的生命的意识,知道生命的短暂,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,会回头看,回头看之后就会产生慈念,就会回想起过去很多事情,看得开了,会觉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计较的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人类都离不开困境。人到世界上是受苦的,什么时候都有受苦的人,都有可怜的人,都有值得同情的人,都有值得关注的人。因此,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,始终保持悲悯的情怀来关注这些人。 最后我觉得要成为一个作家,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通常比较重视体力和智力,对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视,因为意志力是一个虚的东西,是一个看不见、摸不着的东西。但是我认为,无论做什么事情,从事文学创作也好,科研也好,还是其他的工作也好,这三种力量是相辅相成的,如果没有意志力的支持,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。意志力是什么呢?意志力就是我们精神的力量。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劲儿,再说得直白一些,就是我们战胜自己的力量。我们通常说,船的劲在帆上,人的劲在心上。一个作家走多远,能不能出成就,在很大程度上,不是体力和智力的比拼,而是意志力的比拼,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坚强不坚强。现在的时代特别喧嚣,人人都得了数字焦虑症。短信几分钟不回,电话几分钟不接,人就坐立不安。静下来,是写作的先决条件,只有静,才能发现自我。因此,这是考验我们意志力的时代。作家要不被嘈杂的世界所扰乱,要不被名利、是非、男女之事所干扰。只有排除这些干扰,才能创作出好作品。那么什么是生命的力量?我理解,一个人生命的力量,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思想的力量。一个人勤学,善思,独立思考又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,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生命有力量。一个人生命的分量,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,是后天经历一些事情,有一些坎坷,有一些磨难,被人误解过,被人轻视过,被人批判过,是经过锻炼再锻炼、加码再加码,是通过积累才使这个人的生命逐渐变得有分量起来。一个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,才有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东西。如果一个人从学校门到机关门,他没有什么经历、阅历,没经历过什么事,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轻的,就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东西。这个感悟,是我看了沈从文的一封简短的信后悟到的。沈从文在这封信中说,司马迁之所以写出不朽的伟大的《史记》,在于司马迁的忧患意识和司马迁的生命分量。这不是靠积学所能成就的,它是经过所受的教育的总量相加,然后才有生命分量,才能写出这么有分量的东西。“不是靠积学所能成就”,指一个人有学问可以当学者,但是不一定能成为作家。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《史记》来,就是因为他的生命有分量。总而言之,一个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,生命就要有分量。一个作家,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分量,才能写出好作品。 周家俊,原名周忠松,笔名周松,鲁西,祖籍山东聊城,1959年11月生于辽宁抚顺,高中毕业。1976年12月参军,1979年2月参加中越反击作战,1981年转业北京工作期间。曾在《人民日报》 《诗刊》 《解放军报》 《解放军文艺》 《云南日报》 《滇池》《春城晚报》等报刊发表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,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《红河英雄泪》 、《麻栗坡英雄魂》 、散文集《红河英雄颂》 、报告文学《越战1979》 《许世友在1979》、《火红的木棉花》等,有不少作品在全军和地方获奖。被授予军旅作家、诗人。 在北京工作期间,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见于《北京文学》《北京作家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北京日报》《北京晚报》,《北京广播电视报》《北广人物》《支部生活》《劳动午报》《顺义文艺》等三十多家文学期刊,报纸副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(首),其中《报告文学》(越战1979),(火红的木棉花)两篇佳作获取创作二等奖,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赞誉表彰。全国十二家文联,作协会会员,六家报刊媒体特约记者。《望月文学》杂志特约作家。山东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。 |
(通讯员 周家俊)